“从学生到老师,我与机械共成长”——2020年访谈校友蔡锦达教授活动实录

发布时间: 2020-08-17      访问次数: 384

“从学生到老师,我与机械共成长”

——2020年访谈校友蔡锦达教授活动实录

一、机械学科浓郁的科研氛围源自热爱和坚守

蔡锦达教授在访谈开始便拿出了很多老照片和老奖状。对着这些老照片,蔡教授回忆着说:“我是1981年进的我们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未曾离开过上理。”蔡锦达老师于1981年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开始了学生生涯,毕业后在1988年入职成为了专业教师开始工作,同时,蔡老师在1992年评为机械系副教授,成为了当时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看着眼前的照片和奖状,蔡老师津津有味地回忆着过去在上理的点点滴滴,眼眸里充满自豪与幸福,他指着一本红册子给我们讲道:“你们看这本光荣册,这是两年一届的上海优秀新业教师奖状,我在1991年和1993年连续两次获得这个荣誉,真的很幸运也很高兴。”同时,跟着蔡老师,通过对历年机械学科的获奖资料的翻阅,我们也看到了上理机械学科的强大底蕴,机械学科最强的机床设计和装备设计也是传承至今。

蔡教授通过桌上的一张张老照片带着我们一起回忆了90年代的上理,从校园、教研室到参与科研项目拿到优异的成绩。蔡老师告诉我们:“我们机械学院当初在汽车行业和机床行业里可是顶呱呱的,我们拿下的课题项目那是数不胜数。你们看,光荣榜上这些全国获奖课题里面,汽车行业五个项目中有两个都是我们的,这还只是一年的,每年我们都会获得很多优秀项目称号。想想当初,我们的科研氛围真的很浓,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寒暑假的,老师们几乎天天在实验室搞研究。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暑假,我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当时外面突然下起大雨,我家隔壁邻居都到实验室来喊我说‘蔡老师,你们家的新家居已经被水浸了啊,你快点回来呀’。”蔡老师表示:“这不是单纯的学习,真的是兴趣所在,爱这个行业。”从蔡老师的回忆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深入科研的老一辈机械学科专家老师们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他们全身心投入科研,无私奉献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因材施教是贯穿32年教育机械学科学子的理念

在这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中蔡老师也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体会:“因材施教是我们教书育人所坚持的方式方法,无论是以前单纯的给学生们灌输知识,还是现在学会运用多媒体、实践作业布置任务等方法,我们都要以学生为本。当然,也要与时俱进,现在的教学模式不一样了,比如可以布置一些项目,要实现什么功能,大家思考怎么去做,做了以后碰到问题如何引导解决,作为老师我们要像一个领路人,去指引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学习启发,接收更多的知识及思想火花的碰撞。”从蔡老师自身的教学体会,蔡老师也为我们提出了对未来机械学科的发展期望:“学科建设一定要方向明确,不能是单干户。现在老师做个人的东西,当然这个属于百花齐放,也倡导的。但是作为一个学科来说。一定树立几个明确方向,让大家围绕这个方向提供。一定要有一个聚焦重点团队合作精神。”

当然,对于上理机械学科的发展,蔡老师也有着稍许遗憾和希冀:“机械学科最重的事情当然是博士点申报了。实际上,当初我们学院在学校发布学科申报时失去了一次机会。我们机械学院以前在例如冲击振动噪声等学科领域是非常强的,为此,我们还引进了洪教授,当时,我们学院实实在在的有冲击博士点的实力,但是当时我们错过了这次机会,后来已经很多年以后才申报,希望我们机械学科未来可以紧紧抓住每一次机会,发展的越来越好。”采访的最后,蔡老师也对学院博士的培养给予了殷切的祝福和期望。

                                    机械工程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