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2月27日第11版刊载了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常务理事、72届车床专业瞿新华作品《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详见下文。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去过黄山,看奇山,看云海,看徽派建筑。很多年过去了,奇山依然,云海依然,而林林总总的徽派建筑在印象中变得有些依稀了。也许,我心里觉得徽派建筑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总归会慢慢老去。
明朝,徽商崛起,聚集了巨大财富的徽州商人荣归故里,他们一面大兴土木,将大量资本投入修祠堂、建园林、造宅第等光宗耀祖的事上面;一面秉承“贾而好儒”的传统理念,将自己较高的文化素养化入了建筑的一砖一瓦之中,其建筑呈现被业界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这使得徽派建筑超越了实用性,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一旦成为建筑的灵魂,建筑的生命力便向更广阔的时空蔓延。有一条新闻一直留在脑海里,1996年,一位名叫白铃安的美国女士来安徽黄村考察,她无意中发现了一座行将被拆除的破落宅第——荫余堂。这是一栋黄姓富商的祖传家宅,黄家子孙早已迁离黄村,人去屋空,盛景不再。几经洽谈,签订协议后,荫余堂作为中美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一砖一瓦统统装入几十个集装箱,浩浩荡荡运抵美国赛勒姆小镇。这位美国女士是这个小镇上的迪美博物馆的策展人和中国馆的负责人。多年后,被完整复原的荫余堂向美国观众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这栋徽派建筑的风貌:建筑是清末的,室内装潢有欧洲花式的壁纸……200多年的历史浓缩在每一个细节里。博物馆对荫余堂的介绍也颇有意思:荫余堂,一栋中国住宅。家,这个字代表家庭,家宅,家乡,家庭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切入口,而住宅是中国“家文化”的最直接的承载体。
因为有中国“家文化”这个灵魂的附体,使荫余堂不只是一个由石木砖瓦拼装而成的躯壳,它是一个厚重的、灵动的、蕴含东方文化的特殊生命体。据说,它从此成了这个全美顶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美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最直接、最生动的窗户,也为这个美国文化小镇锦上添花。
荫余堂卖到了美国,迪美博物馆多了一件活色生香的中国徽州文化符号,而黄村也出名了,来黄村的外国学者多了起来,一些西方的旅游者甚至和黄村的居民一起放牛、做饭,这被黄村看作国际化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荫余堂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徽州应该还存有更多的“荫余堂”。无数的“荫余堂”为徽州注入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之魂,徽州建筑的生命会老去,但它应该是长寿的。
爱森纳赫为德国的绿色心脏图林根州的一个富于童话色彩的小镇,人口区区数万,它依山而建,四周被茂密的森林覆盖,城外山清水秀,城里古朴典雅。它是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和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翻译《圣经新约》的地方,也是西方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故乡。城外的瓦特堡是阿尔卑斯山以北保存最完好。历史最为古老的城堡,中世纪时,曾是艺术家聚集和文学创作的场所,也是当年歌德和瓦格纳经常光顾的地方。浓浓的历史文化之魂弥漫在爱森纳赫小镇,走进小镇,就仿佛跨入了昨日的历史大门。由于爱森纳赫小镇的显赫地位,据说曾有不少建筑商和政府官员希望为它注入更多的现代化城市的因素,通过加速爱森纳赫小镇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而拉近它与全世界的距离。但爱森纳赫小镇坚持保存自己的历史建筑风貌作为城市建设的“主旋律”,坚持让马丁·路德和巴赫的灵魂长驻小镇。历史和现实都将证明:爱森纳赫小镇的选择是正确的。现代化的小镇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有无数个,但马丁·路德和巴赫以及瓦特堡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就是爱森纳赫小镇的灵魂和生命。如今,人们来到爱森纳赫小镇,真正想看的正是昨日的小镇。
黄村似乎也应该有爱森纳赫小镇的思考和选择,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正是现代文明和现代意识的体现。
离西湖300米的距离,有一个叫思鑫坊的地方。80多年前,一个做桑蚕丝绸生意名叫陈鑫公的老板买下了这块地,此公钟情上海石库门的建筑风格,依葫芦画瓢,在这靠近西湖边的地方建起了当时杭城最好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取名“思鑫坊”。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伴着叮叮当当的黄包车铃声,或西装革履,或长衫礼帽,或花样旗袍,人们踩着弄堂水门汀的地面,进进出出。建筑专家说:思鑫坊是杭州近代建筑文化的精彩符号。历史学家说:一个思鑫坊,半部民国史。后来,思鑫坊渐渐变成了杂乱无章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民居。几年来,杭州实施了六百多个城市环境整治项目,思鑫坊便是其中的重点项目,一个修旧如旧、焕然一“新”的思鑫坊回到杭州人的眼前。
浮光掠影般地浏览了以上几个“画面”后,在我的眼前便出现了这样一群人:白铃安、荫余堂的黄姓富商和他的子孙们、马丁·路德、巴赫、陈鑫公、数十年前曾风光出入思鑫坊的男男女女们……这些由建筑而构成的生活舞台上的人物,为我们演绎了一出出精彩的人生“戏剧”。而为他们搭建这个生活舞台的建筑师们,则又是一群出色的幕后“演员”。
建筑是有生命的,即便长寿,它们也会渐渐老去,但是作为一个传承深厚文化的载体,它们在老去的过程中或许还会留下更多的精彩。
作者:瞿新华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