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教师节这天,院士返母校与新生谈成长、成才、成功

发布时间: 2019-09-12      访问次数: 71

记者 | 程媛媛

9日10日教师节,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周立伟院士返校为新生主讲“尚理人校友论坛”。在题为《志存高远,求深愿达——与青年学人谈成长、成才、成功》的主题报告中,周立伟结合自身求学、科研与生活经历,用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国学功底,深刻阐述了“成长须立志高远、成才须笃学诚行、成功须恒心和毅力”的道理。

 

“今天非常高兴来到母校和同学们见面。你们是新同学、小同学,我是老同学,1948年我在上海国立高机读书,到现在已经有七十几年了。”朴实而平易近人的开场白吸引了台下的新生们。我为什么上大学?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周院士希望青年学子认真地思考、回答这三个问题。他认为,努力学习需要有一个纯正的态度和非功利的目的,并希翼青年学子珍惜大好时光,利用年龄、精力、学习能力方面的优势,趁早努力去追求、去探索。

 

周院士坦言,“把自己献给祖国,做一个奋斗者”的志向是他永远不忘的前进动力,无论在工厂工作、在学校教书、在科学研究中,不管有多大困难,他从来没有退缩过。

“我个人并不比别人聪明,别的长处没有,但我自问十分勤奋,研究学问锲而不舍。”当年在苏联期间,周院士做研究课题时遇到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自己解决。为此,他自学德语、查阅文献、设计装置、跑加工装配、调试、测量等,一切亲力亲为。

他还引用《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向大家明确提出了治学之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今年已经87岁的他还在求知若渴地学习着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他说:“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

 

周院士还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知识技能与社会良心两种品质。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对祖国、人民和社会有益的人。他还赠予青年学人八字寄语“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就是说把对事业的忠诚看得越重,身上的辛劳就会感觉很轻;追求得越深,你的愿望一定能达到。周院士衷心希望大家在大学时代培养自己自信、自强、感恩的品质,同时鼓励大家“仰望星空,志存高远;胸怀理想,成就未来”。

 

在提问环节,周院士与现场观众互动,他以渊博的学识和平实的语言对专业入门、学科交叉、光学未来等不同层面的问题给予解答。新生代表们为院士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所感染,纷纷表示要珍惜与院士学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学习其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朝气蓬勃、专心求学。

( 作者:程媛媛 编辑:曹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