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母校星灿上理——专访沪江大学化学系校友

发布时间: 2016-09-06      访问次数: 173

    根据我校一百一十周年校庆活动安排,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沪江化学精神,8月7日上午我和另两名同学于西湖名石茶苑采访了张泽邦、李明法、杨瑞燕、徐梅丽四位校友。

    李明法校友毕业于沪江大学生物学专业,徐梅丽等三位校友是化学专业的52届毕业生,而李老比他们晚一届,尽管三位校友学制4年,但李老同他们之间很熟,因为他们在沪江大学读书期间,有一些公共的课,而且常在同一栋楼里上自习。

    尽管已毕业六十多年,但谈起沪江大学的时光,校友们就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他们是49年高中毕业的,解放以后进校,经过多次运动,成为社会主义人民大学中的第一届大学生。当问及他们有没有一些以前保存的资料时,校友们颇感遗憾。因经过多次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书面资料多无保存,他们笑言只有“memory”。

    四位校友十分爱母校和国家。李老说,那时是申江和沪江比较好,而他们更倾心于沪江大学。在他们看来,那时的沪江大学发展的非常好,李老说甚至比复旦更好,只是后来复旦发展的更快更好。因李老之后也曾在复旦深造,他更有话语权。在李老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沪江的深厚情谊和满满自豪感。徐校友说他们毕业的时候,因国家需要人才,化学系作为第一届的他们提前毕业,要服从国家分配到大东北、大西北。而那时有些校友不想离开上海,她就跟系主任唐老师一起动员大家服从分配。经过抗日抗战,在他们心中,国家很重要。她对我们说: “国家要强大,要靠你们建设国家、回报国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闪光点,让我们颇受感动。

    李老曾做过中学校长,他向我们谈及一些对教育的看法。作为老师,要具备“一桶水教一碗水”的能力。对于学生,一、在生活上,提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二、在自我发展上,培养爱好与兴趣,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李老说,无个性,无特长很难有所成就。他说我国教育培养共性比较多,培养个性比较少,因此要充分发掘人的个性、特长,要有一技之长、一门之专。

    李老举例说,有一高中生高考三年都没被录取,理科很差,他父母想办法把他送到美国学习。他到美国后,一考试成绩还是很差,招生老师就问他有什么特长或爱好,他说喜欢做陶瓷。那边教授说:你能不能做?”,他说:“能!”,因此教授让他设计一个陶瓷。他做好之后,招生老师一看就说,这个学生我要了。现在那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成了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陶瓷家。借此李老向我们说明了要借鉴美国好的教育方式,要充分发掘人的个性、特长。人在是有某一方面天分的,充分发掘好的方面来加以培养,这才是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在选学校时,李老说,不要选所谓的名校,而要选名专业。事实上,并不是好学校的每个专业都好,因此不要盲目读重点,而是要抓重点的学科。此外,李老建议在选学科时,一要跟兴趣有关,二要研究社会的需求,宏观考虑。

    校友们还说学习不是死读书,要劳逸结合,轻松学习,对于没学过的知识要有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大学仅仅是初步的基础,给我们的学习开了一个门,更多的是在工作中学习的。他们对于教育有很深的思考,认为一定要打好基础,有了基础才能有机遇;还要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也认为人才战略思想很重要,但培养人才不能急于求成。他们还教导我们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采访最后,校友们对母校题字寄语:“为提高全民族的质量而努力”。质量即生活品质,包括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教育、艺术、文化等方面。从他们身上,我看到很多,也学到很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传承他们的优良品质。

校友题字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