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馥兰、刘湛恩、董景安后人聚会我校香樟园

发布时间: 2012-05-14      访问次数: 126

    5月11日,沪江大学最后一任美籍校长(1911-1928在任)魏馥兰(FrancisJohnstoneWhite的孙子TimWhite先生,清末秀才、沪江大学第一位中国籍教授、沪江大学代校长董景安的儿子董承琨、孙子董天禄,在我校香樟园相聚,畅叙祖辈友谊,魏馥兰的继任者、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的外孙女李怡、曾外孙武俊鸿夫妇,旅居绍兴的美国朋友黄美树博士Thomas G. Oey也闻讯赶到上海相聚。

     校党委副书记李江在美国中心热情接见了所有来宾,代表学校向TimWhite先生赠送了当年徐志摩为欢送魏馥兰回国度假撰写的文章《送魏校长归国序》,向董承琨赠送了1912年魏馥兰和董景安的合影,向李怡、TimWhite赠送了1928年刘湛恩接任校长之职时和魏馥兰的合影。TimWhite、董承琨也分别向学校档案馆赠送了珍贵资料。这些沪江后人们参观了校史馆和校园,互相交流了祖辈们当年在沪江的情况,十分高兴。

    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870-1959),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州,芝加哥大学博士。来华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参与沪江大学的筹建,并于1907年入驻校园,成为第一个在校园内安家的美籍教授。魏馥兰以开明和远见著称于上世纪教会大学领域。他奠定了沪江的建筑格局,任职期间,魏馥兰建成沪江大学位于黄浦江畔军工路的美丽校园,并将其建成一所较高水准的教会大学,实现了男女同校,推进了“沪东公社”建设。他积极主张中国的教育应该由中国人来当校长,帮助实现了沪江从教会大学向私立大学的平稳过渡,进而“中国化”,对沪江功不可没。因而在当时教育界享有较高声望,深受师生尊重和爱戴。卸任后,魏馥兰任沪江名誉校长直至1936退休返美。徐志摩1915年底至1916年底就读沪江大学时的校长正是魏馥兰。期间,正赶上魏馥兰例行返美度假。作为沪江最负盛名的学术刊物(相当于今日大学之学报)《天籁》的“汉文主笔”,他写有《魏校长归国序》,发表在《天籁》1916年11月的第4卷第3号。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徐志摩大学时代最早发表的作品之一,尚未公开。1936年,魏馥兰退休返美,1937年5月,位于大学礼堂北侧的“思魏堂”建成,以纪念这位为沪江大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校长。

魏馥兰、刘湛恩、董景安后人与校党委副书记李江及相关接待人员合影(左一:董天禄,左二:李怡,左三:武俊鸿,左四:董承琨,中:Tim White)

校党委副书记李江代表学校向Tim White先生赠送了当年徐志摩为欢送魏馥兰回国度假撰写的文章《送魏校长归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