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高机——新中国动力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发布时间: 2012-04-20      访问次数: 135

    国立高机——新中国动力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第二期国立高机校友访谈活动举行

   416,国立高机校友访谈活动第二期在复兴路校区中英国际学院会议室举行。继第一期国立高机校友访谈活动对锅炉专业进行专访后,本期校友工作联络处特邀国立高机汽轮机专业1954届毕业生,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3研究所局级党委书记周渭镐、原上海汽轮机厂副总工程师萨本佶、上海理工大学蒋能照教授等7位校友重返母校参加访谈,校友工作联络处、校档案馆相关人员参加了采访。

    1953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为支持全面恢复及建设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电力事业成为首要任务。由于当时我国尚无汽轮机制造行业,也无相关院系开设该专业,为适应我国发展电力事业的需要,工科背景的国立高机于1953年调整学校已有专业,开设了汽轮机专业,将原机器制造专业部分学生分别转入汽轮机专业,因此国立高机成为了国内首个开设汽轮机专业的院校。

    1954年国立高机首批汽轮机专业学生毕业,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批汽轮机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了汽轮机设计、制造前线,挑起了我国汽轮机事业发展的大梁。他们参与了我国第一台6千千瓦电站汽轮机试制过程,于1955年调试成功,结束了我国汽轮机只能依靠进口的历史,填补了我国汽轮机制造业的空白。1955年这些学生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第一台2.5万千瓦电站汽轮机设计、制造环节的主导力量,以及在后来哈尔滨汽轮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的建设,更大单机容量的汽轮机研制中,都担当了重要角色。

    汽轮机专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蒋能照教授,虽然没有在汽轮机制造一线,但为汽轮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付出了心血,为国家汽轮机制造行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他在参加教学工作不久后,便编写了《汽轮机制造工艺学》一书,该书成为我国第一本汽轮机专业教材。

    国立高机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汽轮机制造专业人才,在我国的汽轮机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我国汽轮机制造、汽轮机人才培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在我国“三大动力”的发展历史中留下重要的印记。

访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