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2023年上海市人大代表中的上理校友

发布时间: 2023-01-18      访问次数: 10

编前语:2023年1月11日至1月1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精智董事长魏杰,杰出校友、记者、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金话筒王海波,雀巢集团执行副总裁、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西强,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冯启源,上海银保监局李皎等多名校友作为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并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建言献策。

同为本届市政协委员的丁晓东校长、市人大代表张华副校长和校友们亲切交流,为大家爱校荣校兴校的情怀点赞,为校友们再度重相逢的情缘感动,并一起为上海发展出谋划策,共商未来。请看“上理校友·代表风采”报道,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根据市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关心上海哪方面的建设成就?

张西强:上海在新征程上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 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大力发展经济中有真正实绩,如稳就业、保经济,扩大内需等。政府工作报告及人大常委会报告,都不约而同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对过去5年做了很好的总结,对未来5年都有很好的安排。

冯启源:我虽然是经济管理出身,但对科技创新方面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在企业也是关键,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动力,现在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不仅是企业,我们个人也是,不学习很快就会落后,作为上海,目前增加了科创中心的定位,而且最近几年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鼓励政策、法规。

李皎:作为初任代表,我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上海经济发展,二是上海市民生活,三是上海城市治理。从未来发展看,上海的城市定位是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未来发展会更聚焦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全球资源配置等。此外,城市生活当中,我们会关注到上海整个的城市建设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浦江、苏州河两岸的健步道都是打通,你可以从头走到底。城市文化建设,大家可以在其中感受,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从事工作的未来发展机遇

张西强:作为外商企业在中国的负责人,我非常高兴看到国家对于外商吸引外资和提升营商环境方面,做出很多很好的想法计划和安排。总体来说,2023年肯定是强力反弹的一年,我们雀巢也会趁机抓住这股东风,迎头赶上,继续做大做强。

冯启源:目前我在集团是负责内部管理,包括制度、质量、安全等方面,我是财务总监转型企业管理,发现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学习到企业管理,以前我是从经济角度看企业,现在从体系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管理,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公司的运营,可以看出工作后,人的社会角色会不断变化,既需要学生时代的基础,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我们单位做环保领域的业务,目前重点也是科技创新,包括质量管理研究,质量的提高要靠科研创新、管理创新。了解科研创新也能更好地了解各个行业的技术动态进步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管理创新的难度一样大。

李皎:我一直做的是金融领域的工作。从金融从业者角度,我们也会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按照政府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共同支持、配合相关政策落地,支持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怎么看待会计911班同时产生了三位市人大代表?

吴元骠老师是会计911班的班主任,在第一时间得知班里3位同学当选为本届市人大代表时,他深情地说:“张西强、冯启源都是1991年我从山东招来的,李姣是辽宁大连的。作为班主任带了他们4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们赶上了大力发展经济的好时代。”

张西强:我认为存在一些巧合,但是不否认我们班很多同学在各自的岗位上、在各自的跑道上都非常努力,并且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冯启源: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直到预备会这一天我们班同学才知道,可以说我们班这三个人走了三条完全不一样的道路,算是百花齐放了。(笑)不过当时我们班级的学习劲头很足,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

李皎:一方面可能和年龄成长到这个阶段,另一方面市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我们三个恰好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不同区域。


眼中的上海理工大学

张西强:校园优美,学校的办学目标清晰,围绕着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和输送了合适的人才。

冯启源:我了解到学校的光子科研、动力、系统科学,医疗器械等方面都比较领先,在企业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当时上海机械学院沪江城中区商学院还在成立初期,为了打出品牌,商学院提出目标要求、同学们一起为之加油努力,所以我认为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是提高实力的关键。

李皎:上理是我的母校,希望学校越来越好。从目前的发展看上理是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培养之路。商学院当时初建,学院和老师对学生未来发展非常尽心尽力,为大家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未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学校可以差异化发展培养。


喜欢的课程

冯启源:我们班学习氛围挺好的,有几个同学一到晚上自习就去教室占位置,比早上上课还要积极,现在回想起来是很美好很可爱的一件事情。我对西方经济学比较有兴趣,因为当时它算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再比如英语学科,虽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口语方面,当时也因为这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英语老师朱琦老师对我们英语要求很高,同学们第一年考四级、第二年考六级,和英语系的同学的要求一样,这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工作也很有帮助。

李皎:商学院(当时的学院)对英语和计算机非常重视,学院认为是对当时未来人才的基础性要求,记得英语的朱琦老师,入学第一堂课就安排考试,给大家一个“下马威”,要求我们从零的起点开始学习;后来很多同学都选修现代金融英语,由外语院系专业老师一位王姓的先生授课,当时觉得他特别严格,现在真的非常感谢他。从后来发展看,学院这一预判是前瞻和准确的,也给大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很多年轻老师,例如会计课程的专业沙一心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互动更多,学习氛围更为活跃。时间比较久远,还有更多优秀、为我们学生未来成长着想的好老师,不能一一报出,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对母校印象最深的是?

张西强:90年代的大学其实课外活动还好,无非是体育活动、艺术节。因为我们班大多是外地学生,所以还会定期组织集体郊游活动。

冯启源:张更生老师给我的帮助非常大,我上学时跟着他在校外多次参加审计方面的实习。因为我从山东老家考到上海,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从大三开始跟着老师勤工俭学、实践等,有了这些经历才更有目标地去学习。这张照片是当时的班主任老师吴元骠老师记录下来的,吴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高,现在想来也十分感谢当时的老师!


照片来源:吴元骠老师提供


李皎:大学四年,美丽的校园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首先我一进学校就觉得这特别美,当时我们在唯一的女生宿舍,是当时算是新建的楼,男生宿舍都是保留较好的老建筑,两层的木质楼结构,每天去教室、去图书馆的路上心情也会比较愉悦,现在回想起来是一次美的洗礼。总之,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即使过了多年仍倍感亲切的青春记忆。

海波: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开馆那年,我回母校寻根红色文脉,馆内“热血铸丰碑”“丹心向春晖”两大红色文化主题展,再现了上理师生牺牲救国、科教兴国、制造强国的光荣史,这些“会说话”的校史教材滋养着我们每一位上理人。”


母校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冯启源:母校对我影响还是挺大的,大学毕业后很多老乡都回山东老家了,我当时想着一定要留在上海,后来发现留在上海接触的事物都不一样,虽然前面打拼非常辛苦,但是现在想来都是值得的!

李皎:除了商院老师教授,记得三年级或者四年级时沪江大学老校友也为大家授课,用他们的话“把自己所学所思无保留传授大家”,我记得有刘湛恩先生的女儿刘光坤先生,还有一位是喻超先生,老师们身上儒雅端气质、渊博学识、国际视野,对我们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都影响很多;也带领我们领略除专业外的艺术、人文各个领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寄语学弟学妹

张西强:建议大学生们提早制定职业规划乃至人生规划,切勿迷茫度过青春。在搞好学业的前提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完善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

冯启源:首先要有爱国情怀,我们是为国而学,也是为家而学,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条件,因此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报效祖国也相当于报效家庭。第二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三要有自信心,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兴趣的事情也至少要掌握基础,学习必要的技能。对各类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即使以后工作改行,也能够触类旁通,具备较强的适应力。

李皎:用好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一方面变化太快,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另一方面确实是越学习,越觉得无知领域越多。建议大家除了希望考一个高的分数,可以更深入、更系统的自我学习,既可以确定一个方向或专攻某个领域,也可以拓展其他领域,从更广的角度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可以培养,知识边界可以扩大,知识点可以触类旁通的,这样学习比较容易深入。

魏杰:一是要眼界开阔,但不要浮躁。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下,要对自己所处的行业或在读的专业多做了解,了解未来五到十年到二十年的发展方向,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认识。甘于做最底层最基础最枯燥的工作,切忌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要频繁跳槽换岗。二是要深耕积淀,练就过硬本领。任何岗位只要有时间的积累,最后一定会有收获。不管你是工作还是继续读书,要积淀自己,在各自的岗位上至少先干5年,聚焦、深耕与经营,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履历,脚踏实地把每件工作都做好,做到你不会被别人替代。三是要有超前、发散性的思维,为未来做好准备。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5G时代会再次颠覆和革新诸多生活应用场景。未来谁准备得充足,谁获得的机会就更多。总之,希望大家走正道、勤积淀、不浮躁,好好沉淀自己,耐心等待,当机会来临时,就一定能抓住。

海波:城市对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抢夺日益激烈。但优秀这两个字无处不在,门槛依然不低,而门缝越来越大,这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1994年我刚进广播电台的时候,有记者、编辑、主持人不同岗位,你可以安心做其中任何一个岗位,但会采访的主持人,会编辑的记者永远是最吃香的。完成和出色的完成还是有区别的,你可以每天忙碌不停出了很多节目,但都是泛泛而谈,一年下来KPI爆炸但留下的作品几乎为零。作业和作品也是有区别的,一年完成365篇作业和一年留下一篇作品并不矛盾,他要求你在压力之下能够游刃有余,要求你在繁忙中会调整时间和工作方向。

所以现在掌握社会需要的新知识和提升管理时间的能力太重要了,时代变化太快,正在学习的知识有可能已经过时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不能等待别人要求被动前进。自我求变的主动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你能找到别人未想到之变,才永远占据主动权。而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教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剖析正在发生的热点,考核同学们的整体素质,可能需要在教育思想、方法手段、评估体系上的整体性追求和变革。

有冒险精神的人,不会让自己一直在单一业务板块里工作,有钻研精神的人,不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不往下深挖。你要问自己:“我是哪一类人?”无人驾驶、合成语音、自动制图……人工智能已经消灭了很多岗位。在158个净增新职业里,农业经理人、电子竞技运维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供应链管理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可能听都没听过的岗位会成为你未来工作的方向。


左起:魏杰、张华、丁晓东、张西强、冯启源


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校长,第十四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张华,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左起:张西强、张华、李皎、冯启源

王海波


校友简介(第十六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魏杰,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常务理事,97级机械制造自动化、03级机械电子工程研究生校友。现担任上海精智董事长兼CEO

王海波(播音名海波),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上海理工大学校友会理事,06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校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海波热线》制作人。全国金话筒、上海长江韬奋奖得主、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张西强,91级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城中区商学院会计911校友,上海理工大学首届优秀校友。现担任雀巢集团执行副总裁、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冯启源,91级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城中区商学院会计911校友。现担任上海电气环保集团、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裁。

李皎,91级上海机械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城中区商学院会计911校友。任职于上海银保监局,从事外资银行监管工作。


供稿:管理学院、校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