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会更好

发布时间: 2016-09-06      访问次数: 100

    施怀烔,男,1948级化学专业,毕业以后被直接分配到上海染料厂,从基层做起,参与过各式各样的工作。校友施怀烔在单位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就,这和他工作岗位上坚持认真工作是分不开的。其实我相信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本书,他讲述个人的经历,感悟,讲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7月11日下午3点,刘懿芳和李金、刘瑞娜暑期社会实践小团队来到了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因为要对52届校友施怀烔进行实地采访。七月的天气骄阳似火,远远就看到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搀扶着向这边走来,我们上前迎接了这对不顾炎热接受采访的夫妇:施怀烔老校友和他的夫人。

简单朴素的装束,从内而外的书香气质,岁月沉淀过后的淡然,两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爷爷老奶奶,和蔼可亲的看着我们,笑眯眯地话起家常,让一开始就紧张忐忑的我们变得没那么拘束,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也越来越轻松愉快。

    当我问及他的大学生活,从他嘴角露出的微笑,我能感觉到他心里的那份快乐与幸福。“好多年没有回母校了,现在回想起来,大学生活才是最难忘的,最值得回忆的!”他肯定的说。随后,他回忆起沪江大学时期的校园,一草一木,风景很是漂亮,周末总会邀一群同学在校园里玩耍聚餐。他还问起如今学校的变化,我们也以明信片的方式展现了和他记忆里不一样的母校,就这样,我们的谈话在回忆与现实这六十几年的对比中开始了。

    言语中,施怀烔老前辈流露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怀念,并坦露由于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而大家的业余话题也更多地是学习,所以当时同学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学习氛围非常浓郁;上课的老师也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知识丰富,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很是崇拜,老师、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有时吃饭、午休的时间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围着一名老教授讨论问题呢!同时,学分制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提升了很大的学习空间,每学期除了必修的专业课外,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科目如音乐、舞蹈、美术等。那时候的上海交通并不发达,每到放假时间大批同学都在为回家犯愁,于是,经济学科的学生自发组织租了几辆巴士,学生们买张票就能将送到家;每当哪个教室或是宿舍的电器坏了,电工科的学生就首当其冲帮忙修理好;声乐专业的学生则是组织各项文娱活动,全校师生们一起庆祝、狂欢啊等等,所以,各个学科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古人有云,切勿读死书,死读书,施怀烔老先生对于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读书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读书这种东西在学生时代更好,要是在工作时期,可能已经看不下去了,因为读书的这种感觉已经没有了,死读书的精神是要有的,但是不能读死书,看一本书不能说看完了就是看完了,你要知道你从这本书里明白了什么,这才是看书的意义所在,你要知道你在这本书里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把书背的滚瓜烂熟,这没有什么意义,读书总要有一个目的,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你又在书里得到了什么,即使是读教科书,你也要从教科书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除非说你自己很闲暇,看看报什么的。你读这本书,就你自己而言,是目标还是准备?老前辈认为这些都是我们要清楚的。

    就现在身边一些同学来说,大家都很重视自己在学生工作这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工作上也做的很好,而忽略自己的学习,老先生认为这种行为不正确,也能证明一点,那个人的能力不行,既然你做了这一块,那就要保证你这一块做的好,一个有能力的人,不管做哪一块都应该是你的强项,而不应该顾此失彼。做每一件事,都要用心去做,如果你说,是因为你没有用心去做,那只能说明你的能力不行,你没有达到要求。不是说你社会工作做的好,就可以忽略你的本质,而现在的你们作为一个学生,学生这份职业的本质就是学习,你做不好学习,再给你其它的机会做其它的事情是不行的,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不行就是不行,不行就要被淘汰!

    他甚至还幽默地谈起当年期末考试前夕的趣事,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准备考试,因为要“开夜车”(熬夜)复习,买了各种零食、咖啡来补充能量,有些功课优异的的同学也跟着一起把零食什么的全吃光了,然后上床睡觉,其他几个没复习完的,只能饿着肚子继续奋战……说到这里,爷爷是手舞足蹈,语气里的欢快、对吃光零食的同学的责怪,听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谈及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施怀烔老先生建议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的时间,扎实文化基础,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注重能力的培养。他说,这四年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就是这四年里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孜孜不倦的向学生们传输各种知识,让刚刚踏入社会直到工作几十年之久的他非常受用!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和同学玩的时间和学习时间总是顾此失彼,实际上,没有说把什么用在什么上是好,而是说你怎么去分配时间,比如说当你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的时候,你要去融入他们的圈子,去享受这个年龄该有的乐趣,而不是去图书馆看书,总之就是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那个年代,每年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学校组织游行是必不可少的,凌晨三四点起床去人民广场排队等候,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让从未有过这种经历的我们也瞬间穿越到了一九五几年深切感受了那时学生们满腔热血的情怀和对祖国大爱。

    因为平时表现优异,施怀烔入学没多久就被评选上了“大学生劳动模范”。他在校期间更是全面发展,参与过编写《化学工业大全》、《食品添加剂手册》等书籍。他还说,那是建国初期,国内还比较落后,学生纷纷出国学习各种知识,回来报效祖国,许多同学都为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我们表示要向爷爷奶奶们学习,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爷爷却说千万不能像他们一样,要比他们好,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他特别强调要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更佳。在实践中创造顶尖的人才,学用一致,要动手能力好,同时要有理论基础,理论能与实践灵活的应用。学习的时候学习,玩的时候玩,两者要分开,他笑着说自己教育子女从来都是用这一套。施怀烔和他的夫人是在工作当中相识的,也是他这种对待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吸引了她,最后两个人喜成连理,成立了一个小家庭,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仍然坚持供养三个子女读大学、出国进修,如今他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作为沪江大学的一份子,老前辈表示对母校走出来的学生很有信心,当年同班同学中,如今在各行各业都处于尖端技术领导或高层管理,其中更有两名院士,正应了那句话:“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傲。”两位老人表示,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继续把老沪江大学的传统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时间在我们愉快的聊天中慢慢溜走了,在上海理工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施怀烔老校友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一串祝福:“祝愿母校能成为培养祖国高级理工人才的摇篮,人才辈出。”苍劲有力的字迹承载着他对沪江大学——曾经培育他的母校浓浓的情谊!

    经过这次采访,很多朴素却真实的东西透过他的话传达给了我们。总会有一些事情,一些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撼动我们的灵魂,恩赐我们不可思议的成长;还有很多人曾经激荡着我们心灵的话语不能一一记录。

    采访的过程中有几句话令我心灵震撼:“很多事情是存在死链条的,能够解决一个困难,就是一个新的开始”;“能够承担责任是一种能力,愿意承担责任是一种态度……”确实,人生遇到点困难是很正常的,我们应当坦然,应当泰然,认真解决并勇敢地面对。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只有更加努力的奋斗,遇见更多的困难并在不断的克服中成长,继承着沪江大学的传统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更加优秀的上理人!

    时光荏苒,上海理工大学已经历百年沧桑,百年以来,她巍巍屹立于沪江江畔,经历了风雨长达百年的磨砺。时间将其镌刻的更为古朴和华美,风霜鞭策其努力前进,她在这百年风霜中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而我们也将是她引以为傲的一份子!

施怀烔(右二)刘懿芳(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