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贤老校友是沪江大学 1950 年的毕业生。听说我们三名校报记者因百年校庆专题想对他进行采访,听他说说半个多世纪前的沪江,他欣然答应。采访中,老人敞开回忆的大门,向我们描述了 40 年代沪江的模样,沪江人的学习、生活。老人的忆述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当时所参加的“沪江交响乐团”。据老人描述,乐团成立于 1945 年,团员有 20 多人,多数来自于当时的沪江音乐系。乐团的规模不大,可五脏俱全,一支交响乐团的元素:大、中、小提琴,大、小号,指挥,吹拉弹奏一应俱全。那时,他们每周相聚大礼堂集体练习都会吸引许多师生前来观摩。说到这里,我发现陈鸿贤老人的脸上荡漾着得意欢乐的笑容,不由地心生温暖。一支校园乐团在历经了数个时间轮回后在老人心间还是如此清晰、难忘。
见我们对乐团的情况很是感兴趣,陈鸿贤老人又向我们介绍了些乐团成员和演出的经历。他当时司职众小提琴手之一。而成员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司徒华诚先生(后任中央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家),另外,还有吴皓清、黄峥先生等。陈鸿贤老人特别提到了乐团的指挥朱启东老师。由于40年代国内的出版还不太发达,朱启东老师不得不托人去国外购买乐谱供大家练习演出之用。说到演出,老人激动地说乐团最成功精彩的演出就属沪江 40 周年校庆了,学校组织他们在兰心大戏院进行大型的公开演出。据老人回忆,还有不少知名的新闻媒体来报道呢!老人说话时眼里放着光芒,我想属于他的沪江回忆充满青春和美好吧。当我们问及是否有演出照片时,老人不太确定地回答《字林西报》好象有登出乐团演出的照片,而具体时间他也记不清了。我们默默推算沪江 40 周年校庆应该是在 1946 年的后半年,若是能找到那时的《字林西报》应该就有希望找到照片。
采访过后的几天,我一直想着那照片的事。虽然老人也不太确定报纸是否有登,我还是决定尝试寻找一下。周末,我来到上海图书馆的近代文献资料馆询问《字林西报》的情况,工作人员答复说上图只提供解放后的《字林沪报》,而解放前英文版的《字林西报》只有徐家汇藏书楼才有。听罢,我满腹希望跑到徐家汇藏书楼,踏上质地有声的榉木楼梯,心里念着 1946 年的沪江校庆......经过一番较为繁琐的手续后,工作人员将3大打 1946 年 10 、 11 、 12 月的《字林西报》放于我的面前,并为我打开古朴的台灯,暖色的灯光照在用牛皮纸装订成册的老报纸上。我小心翼翼地一页一页地翻看,生怕遗漏掉乐团的照片。泛黄的报纸,干燥,翻阅时发出清脆的响声,没有新书中残杂的油墨味,取而代之的是只有时间才能孕育的气息。翻找间,我略读了报纸的一些文章,《字林西报》是一份侧重于报道世界政治经济的日报,文化新闻相对较少。尽管如此,我还是努力意想着乐团的照片能立即出现在面前。可事与愿违,翻到12月最后几页时,还是没有结果。我不禁担心由于年代久远,陈鸿贤老人的记忆难免有偏颇,他的不确定会成真,可依然心有不甘,麻烦工作人员找来了 1946 年其他月份的9打报纸。一页一页地翻,感觉自己就像只伏于案前的书虫子。天色渐暗,藏书楼里的读者已寥寥无几。眼见着面前未翻阅的老报纸的高度慢慢低下去,我清楚能找着老照片的几率越来越小了,于是有意识地减慢了翻阅的速度,享受着寻找所带来的快乐,有一瞬甚至期望那打报纸会永远翻不完。阁楼灯光昏暗,只开了一盏大吊灯,红木的桌椅。彼时有风,吹开半掩着的门,雕着花的木门,只见斜斜的夕阳洒下班驳的影,昭示着时间淌过的痕迹,一天、一年、四十年、一百年......黄昏的风吹进来,我仿佛听到了《轻骑兵》的乐曲在耳边奏响,欢快流畅,这是当年沪江交响乐团最爱的演奏曲目;仿佛看到了陈鸿贤老人年轻的脸庞,他认真而娴熟地拉着小提琴。沪江乐团的演出场面,模糊却又真切地浮现眼前……
我合上了最后一页的老报纸。(高文磊)